中国传统文化丨端午节的起源及习俗
5月已过半,端午节慢慢临近,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,要吃粽子,赛龙舟......
但其实,端午还有其他传说,今天,我们来深入追溯端午节的起源,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!
端午节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等,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端午节的起源与多种传说和历史事件有关,最广为人知的起源故事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。
下面,我们就来了解端午节的多重起源!
一、纪念屈原
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,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(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)。由于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同盟,没有成功,反被楚怀王逐出郢都,开始了流放生涯。
楚襄王即位后,依旧宠信奸佞,再次将屈原革职放逐。公元前278年,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,攻破了楚国国都。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、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,虽有心报国,却无力回天,于是选择以死明志,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亡。
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,纷纷划船打捞他的身体,并用粽叶包裹糯米投江喂鱼,以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。这一纪念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。
二、纪念伍子胥
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名臣。他本是楚国人,其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都是官员,遭谗言陷害,一起被楚平王杀害,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,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。
公元前506年,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,当时楚平王已死,伍子胥掘其墓,鞭尸三百下,以报父兄之仇。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,成为诸侯一霸。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掉越王勾践,但夫差不听,反听信谗言,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,令其自杀。结果最后夫差被越过击败,自己也身死国灭。
伍子胥其传奇的经历与忠贞的品质,连后世越地人也深受感动,伍子胥由此成为钱塘潮神,并与端午祭祀联系在一起。
三、纪念曹娥
东汉时期,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,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。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,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。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,年方一十四岁,生得美如天仙,又聪明绝顶,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。
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百姓为了纪念她,于五月初五举行祭祀活动。
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,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,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,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,塑了她的像,尊她为“孝女娘娘”,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,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。
四、驱疫辟邪
在先秦时代,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,五毒并出。人们在这一天进行各种驱邪避疫的活动,如挂艾草、喝雄黄酒等,以保家宅平安。
直至民国时期,社会上还有“躲端午“的习俗。
端午节的习俗
端午节有许多传统习俗,这些习俗在中国各地有所不同,但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这4种:
1. 赛龙舟:起源于打捞屈原身体的活动,后演变为一种竞技娱乐活动。划龙舟不仅象征着团结合作,还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。
2. 吃粽子: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,最早是为了喂鱼虾,后来成为端午节的特色美食。
3. 挂艾草和菖蒲:艾草和菖蒲被认为有驱邪避疫的功效,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在门口挂艾草和菖蒲,以祛除邪气,保平安。
4. 喝雄黄酒:雄黄酒具有杀菌防病的作用,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饮用可以驱邪避疫。
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融合了多种文化和历史背景,不仅具有深厚的纪念意义,还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活动。无论是纪念屈原、伍子胥,还是进行各种避邪活动,端午节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对生命、健康的美好祈愿。
如果你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,免费领取7天课程学习卡。
网上老年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开设了国学、历史、茶艺、地理、棋艺等课程,从零基础到高级,均由资深老师授课。
网上老年大学提供声乐、乐器、舞蹈、国学、摄影、书法、绘画、养生、瑜伽等近200门专业课程。网上老年大学所有的课程活动都是从兴趣爱好出发设计,力求让每一个老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实现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。